发布日期:2023/10/30 10:45:13 浏览量:674
中国电源学会号召大家向庆祝学会成立40周年的主题征文投稿,我作为学会理事长自然应该积极响应。
我是在1992年开始攻读研究生时就从事电力电子技术与电源领域的研究工作的。1994年春转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以后,我的导师王兆安教授就鼓励我多向国内外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学术会议投稿,引导我积极参加这些学术会议的交流。那时候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的影响比较大,我参加的学术会议基本上都有这个学会参与主办。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还举办了我国电力电子技术领域最早的国际会议IPEMC,那是1994年夏天,会上我认识了很多国内外的前辈大家,也结识了几位与我年龄相仿的朋友。
2002年我从海外回国后,才感到中国电源学会在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也很活跃,因此参加中国电源学会的会议和学术活动越来越多,并在王兆安老师的引荐下逐渐参与到学会的工作中。2003年我开始担任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的秘书长,那是我正式开始做学会的具体工作,此后就一直投身于此。2005年我当选学会常务理事并任副秘书长,2013年当选学会副理事长并兼任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2016年底,学会委任我为英文学报《CPSS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的创刊主编。2021年承蒙大家信任,我当选学会理事长。自2003年参与学会工作至今,算来已整整20年。
这20年,我非常有幸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电源学会的成熟与壮大,而这仅从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的巨大变化就可见一斑。
20年前,也就是我刚从国外回来的时候,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国内学术会议包括中国电源学会主办的国内学术会议都还停留在仅仅是为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发表论文的论文集的状态,就如同学术期刊一样,只不过会议论文集是一两年才出版一期而已,而且那时会议论文基本没有组织进行同行评审。会议期间除了几个大会报告,其他的论文基本没有安排进行正式宣读和交流的机会,而是要么大家在一起座谈一下,要么是仅安排少数几位愿意与大家交流的论文作者进行论文宣读,远远没有起到学术会议应该具有的学术交流作用。
这种状况在20年前王兆安教授主持学会学术委员会工作以后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王老师力主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学习、采用国际学术会议的先进经验,从会议学术活动的形式、论文征集与评审方式、会议期间论文的宣读与交流、各类分会场的规划与组织等等各个方面全方位逐步对标国际学术会议。我作为这些改革举措的讨论参与者和具体执行者,在王兆安老师和徐德鸿老师两位前理事长的带领下亲身经历了这一巨大的变化。学会主办的旗舰学术会议——中国电源学会学术年会仅用了几年的工夫就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学术会议的对标,并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快速发展。该会议现已包含十余种学术活动形式,从20年前的不足二百人、基本没有参展企业的情况,发展成为目前两千人线下参会、两百个左右企业展台的规模,成为了我国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首要学术会议,也是目前为止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电力电子综合性会议。从2021年开始,我们还将这个会议由每两年召开一次提升为每年召开一次,并进一步将会议品牌升级为“中国电力电子与能量转换大会”,同时与该会议同期举办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以扩展会议的内容领域,响应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科技工作者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迫切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学会广大个人会员、团体会员和海内外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在可见的未来将这个会议打造成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学术会议。
这20年,我也有幸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电力电子与电源科技和产业的迅猛发展。
我清晰地记得,20多年前在中国高校里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与我处在同一年龄层次的教师屈指可数,企业里具有较高学历的电力电子技术研究和开发人员也非常匮乏。在学术水平方面,当时中国大陆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电力电子技术领域首要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电力电子学报)上全年发表论文一般只有寥寥几篇,基本上是个位数,在该刊发表论文数中所占比例顶多也就是百分之几。而《IEEE电力电子学报》每年的最佳论文奖那时从来没有中国大陆单位作为第一作者单位的论文获得过。我1999年第一次在国外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也很少看到来自中国大陆的论文和参会代表。在工业产品方面,当时典型的电力电子装置产品像开关电源和变频器我国都还处在技术引进和产品试制阶段,国内外市场基本都是海外产品主导的。当时常见的情况是由于中国企业自身的专业科研人员严重不足、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往往需要委托高校教师进行产品试制和开发工作。
而20年后的今天,经过我们中国高校和工业企业持续不断的努力,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粗略估计,目前在国内高校工作的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45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近千人,而在工业企业从事电力电子技术研发的技术人员更是每年都新增千人以上。从学术水平来看,不论是在《IEEE电力电子学报》这本首要国际期刊上还是在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主要的高水平国际会议上,来自中国大陆的论文数量都占到了40%,是发表论文占比最大的地区。而《IEEE电力电子学报》的最佳论文奖,自2015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中国大陆高校作为第一作者单位的论文获奖,甚至是一等奖。如果我们知道该刊全年大约发表一千篇左右的论文,只评选出10篇左右的最佳论文,其中一等奖更是只有两三篇,其竞争之激烈就可想而知。从工业产品方面看,不论是主要类型的开关电源,通用的低压变频器,还是中高压、大功率的电气传动变频器产品,乃至于近年来兴起的新能源和储能逆变器产品、输配电系统电力电子产品,中国企业的产品都已占据了国内的主要市场,在海外市场上也都很有竞争力,有的甚至已处在技术领先的位置。
抚今追昔,我深深体会到,这20年的巨大变化来之不易,这离不开前20年,也就是学会成立之初,乃至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学会的前辈和中国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先贤们所打下的基础,也离不开这后20年中国所有电力电子领域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我感叹40多年前中国电力电子领域先贤的远见卓识,在电力电子技术刚刚兴起之时就先后发起创办了中国电力电子学会(1979年成立,1981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成立时更名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和中国电源学会,这甚至要早于1987成立的IEEE电力电子协会。我也感叹40多年前这些先贤们在电力电子技术教育领域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为中国电力电子技术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多么好的基础。我有幸与这些前辈中的其中几位或多或少有着某种联系和缘分。中国电力电子学会的创建发起人之一沈尚贤教授,也是我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自动化教研室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电源学会的创会理事长何金茂教授,任教于我们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40多年前先贤们编写了中国电力电子技术领域最早、后来也影响最大的两本教材,一本是西安交通大学黄俊教授主编的《半导体变流技术》(第5版以后改名为《电力电子技术》),另一本是清华大学陈伯时教授(后调入上海大学)主编的《自动控制系统》(后续更名为《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我在学生时期就熟识这两位老先生,与黄老师更是在同一教研室共事,经常聆听他们的教诲和对我工作的指导。在我当选中国电源学会理事长后,90多岁高龄的陈伯时老师还专程到会场找我谈话,给我们学会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和建议,关心爱护之情溢于言表。
我感叹过去20年在学会前辈领导带领下我们全体学会会员脚踏实地的工作,更感叹过去20年我们中国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所有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弘扬传统、执着创新的勇气和精神。王兆安老师为学会的旗舰学术期刊《电源学报》正式刊号的事情不辞劳苦,多次亲自奔波于科协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徐德鸿老师为了组织好学会新创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倾尽全力,亲自出面邀请众多海外名家前来支持,每次会议都一再叮嘱我做好与IEEE电力电子协会的合作办会申请事项,为了支持我办好英文期刊,更亲自拟定了期刊的编委会委员名单并出面邀请确认。学会广大的会员和中国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众多普普通通的科技工作者20年来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传承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推陈出新、勇于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追赶国际电力电子技术的先进水平;过去20年,广大的海内外电力电子企业,以郑崇华先生、曹仁贤先生为代表的电力电子企业家,和以李泽元教授为首的众多海外华裔学者,也给了我们学会和中国的电力电子事业以极大的支持。有这么一大批杰出的人士和众多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一直鼎力帮助和支持,我们中国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何其有幸!他们就像繁星一样璀璨,照亮了中国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广袤天空。
中国电源学会40年的辉煌成就和中国电力电子科技与产业过去20年的飞速发展,在历史上已经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伴随着人类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我们学会和中国电力电子科技人员又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人类能源需求把支撑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电能装置与系统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而电力电子技术正是对电能进行精细控制和变换的技术,这使得电力电子技术也越来越成为电能装置与系统的核心,电力电子技术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进入驾驭能量的新时代。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电源学会如何能借势实现自我突破,迈上学会工作一个新的台阶,中国电力电子科技和产业如何能从现在的数量优势和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现状,进一步发展成为学术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优势,实现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际引领,已成为我们所有中国电力电子人需要深入思考、直面回答的首要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我和我们中国电源学会的同事,以及中国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都强烈地感觉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而每当我们回顾学会的历史,特别是学会与中国电力电子技术从一穷二白、蹒跚起步发展到如今辉煌成就的历程,我们又会浑身充满了力量。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的指引,有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作为依托,有我们学会全体会员和中国电力电子科技工作者的团结、支持和各自的勤奋工作为保障,我们有充分的勇气、信心和力量,一定能传承和发扬好前辈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勇于开拓的精神,在人类文明驾驭能量的新阶段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作者简介:
刘进军,男,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教授、领军学者,中国电源学会会士,IEEE Fellow(会士),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97年博士毕业即留校任教至今,其中1999年至2002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做博士后访问学者,现任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电力电子与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电源学会理事长、英文学报主编,IEEE电力电子学会2015-2021副主席、IEEE电力电子学报副编辑,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多项。荣获2006年中达学者奖,201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IEEE电力电子学报2016年、2021年最佳论文奖,2020年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2022霍英东教育教学奖,E-mail:jjliu@xjtu.edu.cn。
中国电源学会1983年成立,是在国家民政部注册的国家一级社团法人,业务主管部门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电源学会以促进我国电源科学技术进步和电源产业发展为己任。电源科学技术是采用半导体功率器件、电磁元件、电池等元器件,运用电气工程、自动控制、微电子、电化学、新能源等技术,将粗电加工成高效率、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交流、直流、脉冲等形式的电能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