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颖:我和中国电源学会三十年

发布日期:2023/10/30 14:25:58 浏览量:215

20年复旦,20年英飞凌,30年中国电源学会,今年我的职业生涯已经圆满告一段落,光荣退休。在我37年职业生涯中,中国电源学会有着浓重、值得回忆的点点滴滴。

37年的职业生涯,特别感谢复旦给我发展机会,22岁戴上了红校徽,6年后作为一个成功不间断电源项目的参与者得到上海市的嘉奖。

感谢英飞凌给我的发展空间,把一位象牙塔中的高级工程师推向了市场第一线,6年后获得事业部全球销售大奖。

也非常感谢中国电源学会给我一个发展平台,2010年成为资历最浅的常务理事,现在也是最年轻的学会名誉理事。

我1986年复旦大学毕业留校,参加中国首台不间断电源UPS的研发。80年代UPS是属于先进的电源产品,完全依赖进口,市场价格奇高,一台500瓦后备式不间断电源的售价是我当年四年的工资,中国是否可以自己造?

80年代初,中国23所高校引进了大型计算机,同时配备的不间断电源,复旦的几位年轻教师参与了验收和管理。他们在计算中心在运行中意识到中国电网质量差,要发展电算技术,不间断电源不可缺少,于是联合电子工程系的两位老师,带上我开始了创业,开发UPS产品。没有资金,就大胆引进外资,成立了中外合资企业,这是中国第一家高校背景的合资企业,92年已经初具规模,成功成为高校中第一家上市公司。

最简单结构的UPS在当年也是先进电源技术,PWM脉宽调制受功率半导体技术限制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全密封铅酸电池技术在国内几乎是空白。于是,全国UPS专家和头部企业聚集在中国电源学会的学术圈里,谋求学术界的合作和支持。所以UPS人对电源学会的感情最深,至今科华的陈成辉和科士达的刘程宇,两位UPS上市企业的董事长,还担任学会的常务理事,关心和支持学会的发展。

本人有幸赶上加入学会的早班车,1995年首次参加电源学会的活动,参加了北京西山举办《中国电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和首届中国电源博览会。

95年,也是个人电脑用小功率后备式UPS发展进入10年头,IR推出了55V低导通电阻的MOSFET进入了UPS行业。器件的功率密度比达林顿三极管高很多,这大大改善的UPS的性能,逆变效率大大提高,整机体积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成本也成倍降低,UPS技术进步了一大步。

这一UPS技术突破,UPS行业非常振奋,我开始寻找在线式UPS技术突破。在首届中国电源博览会期间,我拜访了在北京西苑饭店的西门子零件北京办事处,了解最新的IGBT技术,并把IGBT用到了3000瓦以上的在线式不间断电源中。

我找对了合作伙伴,英飞凌是IGBT的技术和市场的领导者。我深信功率半导体对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性,10年后也加入了英飞凌,那时正值中国电力电子行业腾飞的前夜。

中国的UPS行业诞生在电力电子行业的黎明,通过UPS行业的发展,丰富了技术积累,培养人才,这些人才对中国的风电变流器,光伏逆变器,APF等行业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电源学会40年,从零开始,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成长为一个中国国家一级学会,有自己的学报和各类学术活动,我们从UPS的一个小分支就能感受到,电源学会对行业的贡献。

我要感谢电源学会,我和电源学会和英飞凌的渊源发生1995年的北京,是学会的活动让我首次踏入英飞凌的办公室,日后一起为中国电力电子行业的发展做了一些贡献,也得到学会的认可,我被授予中国电源学会名誉理事的荣誉。在退休之际,同事们给我的寄语是:桑榆霞光映金秋,银龄初心向未来,鼓励我继续为公司,为行业,为中国电源学会做贡献。

中国电源学会1983年成立,是在国家民政部注册的国家一级社团法人,业务主管部门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电源学会以促进我国电源科学技术进步和电源产业发展为己任。电源科学技术是采用半导体功率器件、电磁元件、电池等元器件,运用电气工程、自动控制、微电子、电化学、新能源等技术,将粗电加工成高效率、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交流、直流、脉冲等形式的电能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